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《新闻晚高峰》报道,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在中国就流传着两个和美国西点军校有关的传说:一个是西点军校开展“学雷锋”活动,把雷锋当做英雄崇拜,校园里还有雷锋的雕像;另一个是中国的《孙子兵法》风靡西点,人手一册,是学生们必读的军事圣经。如今人们知道,曾被媒体广泛传播令国人倍感骄傲的这两条新闻,都是假消息。
“西点军校学雷锋”,消息的传播只在一瞬间,但它的辟谣却用了将近20年,也成为了它最初的作者如今72岁的李竹润老人的一块心病。就在昨天(1月4日),老人在微博发文,再次对当初的事情做出澄清,承认错误并道歉。
1981年4月,时任新华社记者李竹润像往常一样接收“外电”,一则美国合众国际社的消息引起了他的兴趣,里面提到“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,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”。于是他以笔名“黎信”发文,将它作为新闻编入当时正在撰写的一份教材中。
李竹润:因为这篇报道的导语写的比较好,比较活。它的开头用的是《学校雷锋好榜样》那首歌的开头两句“学习雷锋好榜样,忠于革命忠于党”,我就把它用在我的一个文章里面了。当时没有任何考虑不是它有政治上的考虑,没有,就是分析它的写作技巧,就是这样用的。
李竹润当时根本没想到,这个内容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被国内媒体不断地放大和跟进报道,更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潮。“西点军校学习孙子兵法”、“上甘岭战役被西点军校列为最著名军事战役”等消息陆续出现并引发热议。
当时流传最广的说法是:“走进西点军校,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,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,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,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的扉页上”
直到16年后的1997年,李竹润发现,当年的消息竟是西方媒体开的一个愚人节玩笑。
李竹润:当时1981年的时候,中国刚刚开放,我们对外部的了解非常有限,也不知道有个愚人节,也不知道愚人节的时候可以那么胡乱开玩笑。后来发现这个事情,是1997年看了李慎之的一篇文章,说这个东西是子虚乌有。看了以后,我觉得我自己是上当了。
1997年的《读书》杂志上,刊载了一篇哲学家李慎之的文章《诺贝尔与孔夫子》。其中提到“前几年流传美国西点军校挂有雷锋的画像,我曾问过在那里教书的中国教授,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听说过”。不止李慎之,从2000年开始,“西点军校学雷锋”的报道开始被多次证伪。以下是其中的两个例子。
2002年8月,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去西点军校,专门搜集雷锋消息,回国后她肯定地说,西点军校的固定雕像中没有雷锋,大厅里也没有雷锋像,学员手册里没有雷锋格言,固定教材中没有雷锋事迹,课程中也没有提到雷锋。
2003年3月,学者方舟子将中国媒体的《学雷锋学汉语成为美国西点军校新时尚》译成英文寄给美国西点军校要求做出澄清。校方回信称称:“文章中关于雷锋的信息是不准确的。在本军事学院,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。雷锋语录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。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,但军事学院并不赞赏他或其哲学。”
从1997年发现上当后,李竹润在多所高校的新闻院校授课时现身说法,坦陈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,并希望年轻人们汲取教训,在日后的一线报道中对事实反复求证,对新闻负起责任。老人在面对我们的采访时说,如今选择在微博上发声,是希望假新闻“在更大范围内消毒”。
李竹润:我感觉我这一辈子作为记者上了一次当,是一个很大的教训。所以我给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,都要用这件事情来现身说法。记者要勤于思考,不要轻信,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,我希望我的经验和我的教训,后面的新闻工作者都能汲取。不轻信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品格,不能人云亦云。
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、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未经协议授权,不得使用或转载
面包也写作麺包,一种用五谷(一般是麦类)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。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,以酵母、鸡蛋、油脂、糖、盐等为辅料,加水调制成面团,经过分割、成形、醒发、...
面包也写作麺包,一种用五谷(一般是麦类)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。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,以酵母、鸡蛋、油脂、糖、盐等为辅料,加水调制成面团,经过分割、成形、醒发、...
面包也写作麺包,一种用五谷(一般是麦类)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。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,以酵母、鸡蛋、油脂、糖、盐等为辅料,加水调制成面团,经过分割、成形、醒发、...
面包也写作麺包,一种用五谷(一般是麦类)磨粉制作并加热而制成的食品。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,以酵母、鸡蛋、油脂、糖、盐等为辅料,加水调制成面团,经过分割、成形、醒发、...